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关于十四五规划电力能源方面要点解析

发表时间: 2021-04-12 16:18:35

浏览:

        31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求:

规划要求: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在以“绿色低碳”为支点,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进行深度调整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一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三是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四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五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作用。能源活动是当前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了能源行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电力行业减排进程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进程。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日前,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国家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争排头、做表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当好“引领者”,充分发挥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以较低峰值达峰;当好“推动者”,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碳中和”;当好“先行者”,系统梳理输配电各环节、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清单,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国家电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一)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

        1.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在送端,完善西北、东北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支撑跨区直流安全高效运行。在受端,扩展和完善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构建水火风光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

        2. 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将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作为电网发展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3. 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四川等地区水电开发,超前研究西藏水电开发外送方案。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4. 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千瓦

        5. 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二)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

        6. 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

        7. 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完善省间互济和旋转备用共享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统筹全网开机,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

        8. 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深化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灵活价格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参与现货交易。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省间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扩大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规模。

        (三)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

        9. 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积极参与用能标准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

        10. 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

        11. 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加强发电、用电、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配额测算等工作。围绕电能替代、抽水蓄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四)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12. 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

        13. 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

        14. 提升公司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产科研用一体化优势,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

        (五)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

        15. 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16. 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

        (六)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

        17. 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

        18.强化工作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科研单位集中骨干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南方电网“碳峰,碳中和”工作方案

       318日,南方电网公司对外发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1项措施,将大力推动供给侧能源清洁替代,以“新电气化”为抓手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全面建设现代化电网,带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连接电力行业上下游的纽带和平台,南方电网公司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服务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及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南方电网公司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达峰,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省区率先达峰。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转型

      推动新能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发展,设立海上风电服务公司,主动融入和服务海上风电发展,统筹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水电绿色开发和沿海核电安全稳妥发展。加快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中心调峰气电规划建设,推动火电灵活性改造,加快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应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65%,发电量占比提升至61%

          (二)全面服务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推动能源利用效能提升

      加快推动“新电气化”进程,到2030年,助力南方五省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32%提升至38%以上。积极拓展节能服务,统筹用户电、热、冷、气等用能需求,实现多种能源互补运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配合政府建立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激励各类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探索灵活多样的市场化需求响应交易模式,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效率和效益,到2030年削减尖峰负荷约1500万千瓦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电网,提升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能源资源,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稳妥推进跨境互联,积极推动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打造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争取2030年前新增受入电力2000万千瓦,新增区外送电100%为清洁能源。构建“合理分区、柔性互联、安全可控、开放互济”的南方电网主网架,打造世界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电网,推进城市电网升级,全面建设现代农村电网,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调控,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大程度消纳可再生能源。开展以绿电为核心的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实施绿色电网建设,推动电网设施与环境融合发展,实现线损管理精益化,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四)推动低碳新技术创新发展,服务构建低碳新模式、新业态

      实施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技术攻关及工程示范,保障清洁能源规模开发、经济消纳。深挖电力系统调峰潜力,聚合电动汽车调节潜力,加快研究构建虚拟电厂,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科技前沿,设立能源低碳发展研究机构,加快低碳实验室建设,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五推动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服务构建适应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跨省区清洁能源消纳机制,加快建设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进一步优化完善输配电价定价机制,研究完善抽水蓄能、调峰火电、电化学储能等调节性电源电价和成本疏导机制。探索建立能源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建设,有效促进社会的低碳发展


往期内容

上海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433号创智天地企业中心6号楼10层

联系方式: 021-60151780

上海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公司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玄武大道699-22号江苏软件园18幢

联系方式: 025-68202266

上海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51号首享科技大厦6层

联系方式: 010-83031730

盐城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 盐城市盐南高新区文港南路49号西伏河数学智能创新社区内展示中心楼215室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沪ICP备2021016558号